石室岩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下磨村大象山,“石室藏烟”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。
石室岩寺依托山势,布局自由,建筑灵巧,古朴大方。
其“所处多样化的地貌特征,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,以及天然优良的气候、水文和生态条件,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资源”。
她既有独立的山体和山顶平台,又有湿地、碧水深塘和溪涧松林。
除了前面所说的寺院、宫观、砖塔外,岩上还有仙迹、虎源、卓锡泉、曲水池、海印石等景。
几年前又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怪石群,这些怪石嵯岈千姿百态,有的模仿物象惟妙惟肖;有的类似飞禽走兽栩栩如生,经本土十多位专家斟酌,它们依其形态初步立名的怪石有:禅床石、仰天龟、海狮望月、伏虎石、倒挂金钟,木鱼石、拓荒牛、独眼双珠、毗卢帽、合掌帽、试剑石、海豚搁浅12处,另外还有石松洞穴、曲径通幽,畸形怪树等计有数十处之多,这些怪石、景象的发现,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内涵。
加上石室岩傍依莆田市区,风光宜人,空气新鲜,也是吸引人们上山来的因素之一,故早晚来此晨练、散步、攀爬、漫跑、提山泉水者星罗棋布,游客络绎不绝,因此有理由相信,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上山人气的不断提升,石室岩的发展前景一定会大有可为。
石室岩寺
石室岩寺“石室藏烟”,自古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,是一处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,蜚声海内外的莆田著名游览胜地和重要的风景区之一。由其特有的摩崖石室而得名。
石室岩寺坐落在莆田市城厢区西郊大象山中部。
始建于唐初,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。
据载,从此神僧南禅宗西岳下四世妙应禅师在此开山以石室习禅,时遭两只猛虎入室侵扰。
后这两只老虎均被妙应禅师用禅杖度化,从此紧随禅师为其护法。因而后人尊称妙应禅师为”开山祖师”、“伏虎祖师”,石室岩称为“伏虎岩”。至今寺前路旁尚存一块宋代书法家方左钺写的‘伏虎岩”3字篆书崖刻。
灵霄宝殿
灵霄宝殿位于石室岩寺右侧,主祀玉皇大帝。相传每年的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日,点上头炷香,便能保佑来年平安发达。明代开始,每年的正月初八晚,信众提前聚集在大殿前,只为等次日零时到来的那一刻进殿上香朝拜。
金鞭砖塔
石室寺塔,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下磨村大象山。
始建于宋代,初为五层石塔,后圯,明代重建。
方形砖构楼阁式,七层,边长3.86米,通高约20米,基座石构,塔身砖构。
用红砖砌叠,中留通心孔,天井状。
楼板、回廊、护栏、出檐均为木构,现因年久风化脱落无存。
底层东、西向开门洞,其他各层均两面开门洞,两面设佛龛。
石室寺塔已成为象征石室岩寺的标志建筑,也是国内现存较为少见的砖塔。
史载北宋时便有“石浮屠五级,今圮”,明万历时在石塔旧址上重建砖塔,因受佛经中“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”的影响,砖塔改为七级。砖塔是石室岩的标志,从市区远望该寺,砖塔在满山苍翠中鹤立鸡群、一柱挺立,形似一枝金鞭直插云天。
据说建塔的初衷是为了镇邪扶正而建,那这枝“金鞭”的含义则是名副实归、不同凡响。
人们把砖塔当作石室岩香火鼎盛的标志物,更突显了砖塔在该寺的位置和作用。
几百年来,砖塔历经风刮、日晒、雨刷,霜冻,依旧巍然屹立,尤其是明朝末期(1604),莆田境内发生八级大地震,众多古建筑物尽成废墟,而砖塔受妙应祖师庇护却能安然无恙,甚为奇观。
龙舌石
龙舌石位于石室岩寺后蹬道拾级而上约百米处,有一块巨石悬在空中,长约二丈,形如舌头,人称“龙舌石”。
相传,古时岩前平原都被海平面所淹没,海水一直延伸到仙游榜头林碑,当地溪里有一块巨石,涨潮时,水也漫不过此石,于是有了“林碑大石未过水”的说法。
而凤凰山亦发现了多处海蚀洞,证明海水离石室岩近在咫尺,龙舌近水楼台伸向海里汲水,久而久之,近前的海水逐渐干涸了,海底里就凸现了南北洋直至仙游东西乡。
山上的土地神着了慌;怕这样汲下去,早晚整个东海也会被汲干了。
于是上奏玉帝。帝即派天神来镇住龙舌汲水,在“龙舌石”前盖了一座北极殿(现殿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)。
殿里供奉着玄天上帝及四大天神,天神面色威严、形态逼真,若胆小之人观之,会胆颤心惊。
如今,“龙舌石”上有古榕盘石而生,枝繁叶茂,清进士陈池养有诗赞曰﹕“石室空山兽伏虎,根盘古木欲乘龙”,形象地描绘出古榕盘根错节之奇景。
树下有座乘风亭,是游人避暑、避雨的好去处,旁侧有海印洞等诸洞穴,在此小憩,远近风光,涉目成赏,亦成了石室岩的一大景观。
|